找到相关内容909篇,用时124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济群法师:唯识学的九个重点问题

    产生诸多痛苦,乃至流转生死。所以,在佛陀的教法中,时常教导我们如何正确观察、认识世界。  佛教的各个宗派,对世界有不同的认识方法。声闻教法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观察世界,中观从二谛认识世界,唯识则...脱离。我认为,对于一个宗派的学习,不仅要重视它的“见”,更结合“行”。以下所谈的九个问题,不少是以往在弘扬唯识中忽略的,如菩提心、菩萨戒、瑜伽止观等。对于这些问题,将结合我近几年对佛法的思考向大家进行...

    济群法师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63665358.html
  • 羯磨济度禅戒相彰

    ,是以扬善之笔,以期代有随喜功德之心,更使后来欲献身侍;佛者,如何保持僧格,无作狮子身虫!   四、修在小乘行在大乘之权宜商榷  续佛慧命,转正法轮,虽曰方便多门,头头是道,而  欲正法久住,...与邻国看齐,(学术未如日本)但能拥此坚固精神稍堪自慰。(当然对佛教学术之努力,佛教能育文化艺术之积极发展,也是不能放松之现前家务。)我国既能拥独特之古制,因思如何把握良机,使此律仪规范能适于现代生活...

    晓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72665392.html
  • 金刚经札记(4)

    如何”用。  [云何住]有清初刻印的流通本作“云何住”,但此与唐代书法家柳公权所书《金刚经》、清代翁方纲所书《金刚经》、南宋《碛砂藏》本、南宋张即之所书之《金刚经》、唐代纪国寺慧净《金刚经注疏》、...,以生死涅槃为实有,则著于生死涅槃,不得解脱。设发大心、云何住?即如我住偏真、如何舍偏真而后安住于实相呢?此正暗示为自己安身立命处问,乃自利之问。又未发大心时,只求自度、不欲度人,知见偏枯,意志...

    金刚经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2465510.html
  • 汤一介:论“天人合一”

    不仅包含着“人”如何认识“天”的方面;同样也包含“人”应该尊敬“天”的方面,因为“天”有其神圣性(神性)。这也许正是由于中国哲学(主要是儒家哲学)虽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宗教(如基督教、佛教),但它却有着...,因此它作为一种思维模式,有着极有意义的正面价值。为了把“天人关系”问题弄清,也许应该对“天”这个概念在中国历史上的涵义有个全面的了解,至于“人”这个概念,可能没有多少要讨论的地方。  在中国历史上...

    汤一介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095565543.html
  • 唐代马祖和中国禅宗

    物。僧问:忽遇其中人来时如何?师云:且教伊体会大道。   禅僧常把机说法比喻为“止小儿啼”。佛经记载,当年佛陀常把机宣说佛法比喻为哄小孩时攥着空拳说里面有东西,或手拿一枚黄叶说它是黄金,作为让小孩...   既然人人都有佛性,佛在自心,就不应当向身外求佛求道。那么,是否否定一切修行了呢?如果还需要修行,如何修行呢?据《景德传灯录》〈马祖语录〉,他是这样说的: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

    杨曾文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01065561.html
  • 临济“四料简”“四照用”略论

    思想相矛盾。故当前学术界对此条的解释有值得商榷之处。  同样,在“四照用”中,有“先用后照”一条,解释为针对“放弃法执、坚持我执”的人,也是不当的。  三  那么,如何诠释方契祖师本意?按伽达默尔的...执者”,这与大乘义理有一定冲突。作者站在唯识学的立场上,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并重新解释为“针对‘深执我、法之中下根求法者’,此类众生由于愚痴而难以理解法空之理,故建立修行次第即‘先夺其我执而存其法执,后...

    王荣益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110265620.html
  • 从现象还原法试探“五重唯识观”的哲学意涵(下)

    相系的相份。“境”之角色的此转移把讨论的焦点从“对象自身”变为对象作为经验是如何显现(Erscheinung)[50],因此唯识宗对“境”(artha)[51]所作的讨论不依文解义地读作否定“境”或...经验的既有活传统(例如上座部或藏传佛教),五重唯识观的可操作性仍然停在禅观的沙盘推演,甚或纸上谈兵阶段,它才是“模拟禅观”(mock meditation)。另一个必须考虑的角度是近年学界对于如何...

    刘宇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363565973.html
  • 马祖道一丛林建设及其现代意义

    环节?从佛教弘化制度的层面如何来为马祖的丛林兴建定位?成功的马祖禅系为我们今天的佛教僧团建设又有着什么样的启示意义?   一 马祖生平及丛林兴建略述   马祖(709—788)名道一,...佛教界曾一再提出当前最为紧迫的问题一是人才,二是人才,三还是人才问·题。尽管目前我们拥有40余所佛学院,但如何整合资源可能是宗教事务部门与中国佛教协会多加关注的紧迫问题。另外,马祖针对...

    温金玉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34666364.html
  • 法门巨匠 一代楷模——初读《巨赞法师全集》随感

    有约,出席今年五月所召集之世界佛教大会,故不愿匆匆去京,又匆匆出京也。国内佛教趁此时改革一新,实为最恰当而易着手也。……但究如何着手,吾人切实思维奋斗,如有好办法,我仍愿返去以努力也。”   两封...一些可有可无的所谓“光环”,常被一些有意或无意的人所提及。的确,在战火纷乱,国运衰微,人民陷溺之时,作为一个僧人,佛法出世间,不离世间觉,为广度众生,必然要面对社会,用种种方便之法门广交各界人士,以...

    李盛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50666457.html
  • 我所理解的中国哲学心性论

    否定一切修行了呢?如果还需要修行,如何修行呢?马祖对此是这样说的:  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趣向,皆是污染。若欲直会其道,平常心是道。谓平常心无造作,无是非,无取舍,无断常,无...范畴,但其模式仍有脉络可寻。蒙培元先生于“中国心性论”一书中说:  心性论所要解决的,是人生的“终极意义”问题。儒家哲学要解决人能不能成为圣人以及如何成为圣人的问题,道家哲学要解决人能不能成为真人、...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2475666639.html